如何结合西宁当地禀赋、引入“南京经验”开展产业帮扶?自2016年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南京与西宁不断突出动能共育,在新能源、农业、畜牧业等多领域,深化产业帮扶、人才支援等工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创新。”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南京对口帮扶西宁工作组组长刘博介绍。
早晨8点,草叶上的薄霜还没消退,西宁市湟中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的奶牛们已经“上岗工作”。一头头高大的荷斯坦奶牛沿着通道,悠然走进挤奶转盘,经过消毒、清洗、套杯等步骤后,全自动挤奶机上伸出一个个吸奶器,奶牛开始挤奶。转盘缓缓转了一圈,到出口时挤奶工序恰好完成,奶牛们轻松“下班”走回牛舍,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需12分钟。
让记者意外的是,从挤奶场到养牛棚、犊牛舍,空气中都无显著异味。西堡镇党委副书记商志刚揭开谜底:“这里使用先进粪污处理工艺,利用分子膜发酵技术变废为宝,实现‘牧草—奶牛—有机肥—牧草’生态循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清洁能源供暖项目,通过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采暖系统,实现牛棚内的恒温、恒湿、通风等。”
“西堡镇属浅山地区,海拔2486米,相对而言更适合发展奶牛养殖产业。”栖霞区援青干部,现任湟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的徐宁和记者说,该基地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达5420万元。目前,这里已成为青海省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产业项目,也是全省顶级规模的现代化单体奶牛养殖项目,初步形成了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奶制品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后续还将和南京卫岗乳业展开深度合作。更让徐宁欣喜的是,通过土地流转、饲草料采购订单、基建用工等多种方式,奶牛场有效地带动了西堡周边众多农户就业、增收。
通过冰雪覆盖的山路,驶入湟中区群加乡,一个依山而建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映入眼帘。“我们这里的800头梅花鹿全部从东北引进而来,因为群加乡海拔较高,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很适合梅花鹿生活和繁衍。”群加乡乡长汪金花和记者说,为了寻找适合当地的好项目,他们在援青干部带领下多方调研考察,最终决定发展梅花鹿特色养殖。养殖技术人才的加盟让基地建成后快速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接下来他们将致力于培养本地技术人员、形成科学养殖规模,努力实现高原第一大梅花鹿养殖基地的目标。
“湟源县文化名片多:海藏咽喉、茶马古市、排灯之乡……旅游资源多,光是古城就有18座,还有文成公主进藏前待过的日月山,红色文化党建基地小高陵,等等。”湟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南京挂职干部翟龙介绍起湟源的亮点,可谓是如数家珍。去年8月,湟源县成功入选青海省第一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
面对成绩,翟龙思考更多的是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和改变不足。他举例说,和平乡马家湾村过去发展农家乐,吸引了很多游客去“浪河滩”,但人们遗留下来的大量垃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021年,我们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邀请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为和平乡华石山片区的8个村免费做了发展规划设计,打造以生态促旅游、旅游养生态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浪河滩’品牌。去年投入600万元建设了马家湾‘浪河滩’项目,不仅村集体经济大幅度的增加,群众创收120万元,还建设了公厕、垃圾分类等设施,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障。”
探索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翟龙坦言,一开始向各乡镇推广“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时,群众并不太理解,“后来我们就转换思路,提出‘宜村则村、宜乡则乡、宜县则县’,也就是本村有优势投资本村,本村无优势投资乡镇,乡镇无优势投资本县。这么一说,大家都懂了,也愿意参与。”去年10月建成启用的湟源县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东西部协作创业园),就是在“三宜”思路下,整合吸纳周边多个乡村的集体经济闲散资金,孵化推动小茶牧场等农畜产品加工公司发展。园区预计产生的收益统一纳入全县“柔性收益”项目库,聚焦村集体收入“困难村”,帮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南京经验”对西宁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的带动,也体现在西堡奶牛养殖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养殖场建设期间,我们借鉴栖霞区在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集中办公审批,高标准、规范化迅速完成了土地备案、规划可研、施工图设计等各项前期工作,创造了‘湟中速度’的样板。”徐宁和记者说,如今,并联审批等“南京经验”已经推广运用到当地其他重点项目中,“涟漪效应”正在不断发散。
在西宁市大通县采访期间,随处可见的一串字母和数字“DT3090”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DT既是大通的拼音首字母,也是Digital Technology(数字技术)的缩写;3090指的是大通的县域面积和平均海拔,DT3090就是大通的数字乡村农文旅全域品牌。”大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李云来自雨花台区,近年来带领工作组携手腾讯公司打造了县域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平台项目“大通号”,建设了大通县东西部协作农文旅融合产业孵化示范园。
2021年10月底,在李云的积极促进下,腾讯公司第一次来大通调研;2022年1月4日,双方在深圳腾讯总部签约;2022年5月,“大通号”小程序上线……如今,“大通号”作为该县线上流量统一入口,已为当地文旅项目、农副产品等各类品牌提供了约1亿次线上曝光机会,通过腾讯的运营C端资源及流量导入,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让“大通牦牛”“老爷山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走出青海,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李云看来,产业要腾飞,必须打通不同平台的资源,整合发挥最大化作用。比如在大通老爷山脚下,景区闲置的房子经过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陵教授工作室的精心设计,变成了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除了展示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外,还有青绣、河湟皮影、牦牛毛纺织等非遗项目超百名从业者参与进来,也为当地农村女性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来自南京的工坊运营负责人李齐晖和记者说,目前工坊重点打造“绣美乡村”项目,以专业设计师设计、本地绣娘手工刺绣的布艺产品,为农家乐茶园、民宿提供软装,让客人沉浸式感受青绣文化。不仅如此,去年10月举办的2024春夏上海时装周上,非遗工坊的绣娘们还和青年时尚设计师合作,通过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呈现时尚作品。传统工艺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仅促进了非遗传承,也为大通县域非遗特色产业经济走上国际时尚舞台夯实了基础。
青海大宋、弘大等企业通过电商将特色蔬菜、水果、食用油源源不断销往江苏;9场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带动1036名西宁农村劳动力到江苏实现就业;“宁品进宁”平台帮助销售西宁农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3000余万元……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巧发力,南京对口协作西宁的产业帮扶工作收获累累硕果。
“过去我们主要是‘输血’式帮扶,经过这几年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渐转向了‘造血’,还有一些西宁的公司开始向南京乃至东部地区拓展市场。”刘博感慨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时期,我们唯有以求实之态度、踏实之作风,一步一步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共赢发展。我相信,‘宁宁协作’的未来,将会走向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