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玉米是一种很美味的粗粮,且营养价值高,常食用可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增强人的体力和耐力。由于玉米的饱腹感比较强,一般可替代主食,因此受到许多减肥者的喜爱。那么,您知道哪个朝代能吃到玉米?中国哪个朝代的人可以吃玉米?下面为您揭晓答案。
明朝能吃到玉米。在明朝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最早记载于明嘉靖年间的《巩县志》当中,称之为“玉麦”,“玉米”一名源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明末的时候,已有十多个省种植了玉米,但是人们并未将其作为食物,直到清朝初期,人们才开始食用玉米。在清康熙年间,玉米的种植已经传到了二十多个省份,清朝后期更是大力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等作物,玉米产量得到提高。
若讲到玉米的原产地,不少人都知道它来自美洲。这种古老的作物滋养了璀璨的玛雅文明。当时玛雅人的食物八成是玉米,玉米培养种植几乎成了玛雅农业文明的支柱。有研究认为,玛雅农夫完成一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仅需190天。通过这六七个月的耕种,玛雅人可以收获他和他家人一年所需的口粮。
至于玉米这种古老的作物是如何传播至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很常见、低廉且种植广泛的食物,则与新航路的开辟密不可分。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大陆以后辗转至欧洲和中亚,在中国的很多学术研大多分布在在玉米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它被当时人们称为‘西番麦’、‘西天麦’,它被认为是明嘉靖年间由麦加朝圣回来的教徒带入中原,随后在华北地区引种。
如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山西地区,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的在地化历经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嘉靖到清康熙年间,是对玉米的初步探索时期,此时玉米刚刚传入中国,山西农民尚未认识到玉米的重要价值,其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到了第二个阶段,即清雍正年间到道光年间,玉米在山西地区的传播逐渐趋于稳定,虽然推广速度缓慢,但是有向北方,如太原、大同等地延伸。而第三个阶段则是咸丰年至中华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玉米在黄河流域各地被广泛推广。它已然成为了我们正常的生活中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而与玉米相关的饮食文化也大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忽略了玉米对于非洲人民的重要性。事实上,它是非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培养面积、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粮食作物之首。玉米在非洲的分布极其广泛, 几乎每个非洲国家都有玉米种植, 其中又以东部、南部非洲最为集中。
那么玉米被哥伦布带离美洲以后,又是如何在非洲传播的呢?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以后, 玉米才从新大陆逐渐传入欧亚非各国。虽然对于具体年份尚有争议,但是对于这一大方向的争议并不大。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异议: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西方学者杰弗里斯 (Jeffreys) 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玉米就已经由阿拉伯人带入西非。这是一场围绕考古学和语言学的学术争论。时至今日,前者依然占据主流。
16世纪初, 玉米由葡萄牙人带入西非沿岸。1550年出版的游记中, 一位葡萄牙水手记述了佛得角圣地亚哥岛 (Santiago) 玉米的种植情况:“8月初, 人们开始播种一种叫做‘zaburro’, 在西印度被称为玉米的谷物。它形状酷似鹰嘴豆, 在全岛及非洲海岸生长, 是人们的主食, 生长期为40天。”
到17世纪50、60年代, 玉米才传入非洲最南端。165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单峰驼号”“白鹭号”和“好望角号”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好望角登陆,未解决粮食问题,荷兰人开始在南非推广玉米。对于非洲人民而言,它作为一种殖民的副产品,却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和饮食当中。
自17世纪中叶, 玉米进入非洲南部开普地区, 经过2个世纪的推广, 到19世纪初, 玉米已经融入南部非洲的农业系统, 虽普遍种植, 但其重要性还未充分彰显。当地人仍然偏爱高粱, 并以此为主食, 仅把玉米作为一种食物的补充。
然而到19世纪下半叶, 随着1867年金伯利发现钻石矿、1886年威特沃特斯兰德发现金矿, 南非一跃变成全球资本和劳动力聚集的地方,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口的骤然增加, 使南非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
这时,玉米的生长特地那就发挥了优势,它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价格低,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负担。这种影响力逐步扩大,时至今日,玉米已然成为了非洲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考虑到非洲人口的迅速增长,玉米的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或许还会促进增加。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由于玉米资源极为丰富、廉价且易于获得,它们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其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