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摊、环境恶劣、强度非常大、心态易变——这4个,还能多多少少通过个人努力来优化。
但是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成本变化」。比如要是遇到20年的猪肉涨价,就比较被动和无奈了:
20年因为非洲猪瘟等原因,猪肉价格成倍地涨,「吃不起猪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然而到了今年,猪肉价格比起20年的高点,降了快一半。大家又能愉快地吃猪肉了。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个股,仅作示例参考,无利益相关。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在外公的那个年代,也就是1949年前后,国人的饮食结构还是以谷物为主,肉制品是十分稀缺的「好东西」。
所以,几乎只有遇到家里有大好事发生,比如过年、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才会去买猪肉。
延伸到现在,虽然我们不愁猪肉吃,但是猪肉的「喜庆」意味,还是深入我们骨髓的。
1959年10月底,毛主席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写了《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总编辑反手就在国民度极高的报刊上发表了。
比如「以猪为首,猪牛并重,全面地快速地发展畜牧业」的方针、「以猪定肥,超额奖励」的制度、《养猪一定要注意多积肥》的社论......
1979年2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间接促成了新一轮生猪饲养高潮。
它报道了一位普通农民黄新文,靠着生产队集体劳动的主业所得,加上养猪的副业,一年赚了1.07万。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这篇文章的背景,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可以在自家养猪了。
养猪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而决定猪肉价格趋势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猪肉消费需求总体上是较为稳定的,所以造成猪肉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还是供给端的「主动」变化。
李家村有100人,每人一年的猪肉需求基本上在30公斤左右,总需求就有3000公斤。
他的养殖场去年生产了7头猪来卖,平均一头猪500公斤,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市场可供应的是7x500=3500公斤的猪肉。
然而今年,老李只有4头猪可卖,意味着市场可供应的只有4x500=2000公斤的猪肉。
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利润也跟着增厚了,老李于是谋划着多引进一些能生猪宝宝的能繁母猪。
能繁母猪要先配种、妊娠;生下的猪宝宝在长成能卖的商品猪前,还要度过哺乳期、保育期和育肥期——
等到老李和老王加一起,能给市场供应3000公斤猪肉了,很多事情在最近一段时间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今年那些买不到猪肉的、嫌弃猪肉太贵的村民,可能把吃肉需求转去吃鸡肉了。
老李、老王看到价格跌了,又忙不迭减少产能;而村民看到猪肉便宜了,又开始买买买......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又会把赚到的钱投入到产能扩张上,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其他行业的巨头看到养猪这么赚钱,也忍不住跑来凑热闹。比如前两年网络公司网易,房地产公司万科,都传出过进军养猪业的新闻。
在「猪企扩产」和「巨头跨界养猪」的推动下,去年国内市场猪肉供应非常充足,供大于求,这让生猪价格迅速下跌,一批养猪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
不过,同样是猪企,在猪价下跌的环境下,国内的养猪企业却「冰火两重天」:有的出现严重亏损,但有的还能照样赚钱。
公司会投入资金建设养殖场和饲料厂,从饲养场地,到猪吃的饲料都是自己生产的。代表性的企业是牧原股份。
这种模式下,公司会把猪给农户养。农户负责养猪,提供场地,等肉猪养好了再交给公司。代表性的企业是温氏股份。
如果手里没钱,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更好,因为不用投入太多资金自建养殖场地,前期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有钱的公司更倾向于「自繁自养」,这样公司的生产效率也会更高,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更高,但后期随着产量增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反而要比「公司+农户」要低,最后赚的钱也会更多。
一方面,虽然随着春节的结束,迎来了一段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短期内猪价很难上涨;但是在国家陆续开展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后,猪价也不太会大幅度下滑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参考指标叫「猪粮比」,也就是猪肉价格和猪饲料价格(玉米价格)的比值。
假如你想投资养猪行业,建议选择猪肉价格上行阶段参与,这样一个时间段企业利润也会好一些。
这里,给你提供一个行业数据网站,汇总了猪价、猪粮比等行业的核心指标,供参考:
如果你想投资这类周期股,要注意投资风险,最好是用小资金(不超过资产的5%),阶段性参与。
好了,关于养猪行业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喜欢这样的文章的话,欢迎点个「在看」告诉我。
- 上一篇: 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脱贫攻坚全纪实
- 下一篇: 2023全球养猪公司排行榜